天水市档案局天水市地方志办公室
二00八年七月
编辑说明
天水市地处甘肃东南部,位于东经104°35′至106°44′和北纬34°05′至35°10′之间,东西长197公里,南北宽122公里,下辖5县2区,面积万平方公里,海拔高度在1000-2100米之间。以渭河为界,天水境内的山脉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,南部属秦岭山系,北部属六盘山系。河流亦分两大水系,沿秦岭主脊线以北为黄河水系,其南为长江水系。
本书由史毓英、王奕刚负责资料的搜集和整理,资料截止于2008年5月底。马毅明、曹炳彦、马玉琴、马新建参与了部分编辑工作,汪开云、裴守业对书稿进行了审阅。此外,天水市地震局对资料的收集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,台小明副局长在5•12地震后抗震救灾期间于百忙中对我们进行了热情帮助,在此表示衷心感谢!
本书参考书目有《顺治秦州志》、乾隆《秦州直隶州新志》、光绪《直隶州秦州新志》、《天水地震资料汇编》(1982年)以及新出版的《天水市志》、《秦城区志》、《麦积区志》、《秦安县志》、《清水县志》、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、《甘谷县志》、《武山县志》。对文献资料我们尽可能作了订正。由于时间紧迫,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难免有遗漏,加上我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,错误肯定在所难免,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。
二OO八年七月
西周
公元前1106年(西周成王九年)四月中旬,老君山(在今武山县)崩裂,成乱石峡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前779年(西周幽王三年)壬戌,陕甘地震,洛水、泾河、渭水竭枯,岐山崩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前230年(秦王政十七年)春,乙亥,清水地震,波及张家川地区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前193年(西汉惠帝二年)春正月乙亥,夕而不见,陇西地震,压四百余家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
正月,陇西地震,震中东经103°54′,北纬53°24′。震级6—7级。埋没400余户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春乙亥(正月),清水地震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春正月二十七日,羌道(今舟曲一带)地震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前70年(西汉宣帝本始四年)夏四月地震。是年郡国地震者四十九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公元前47年(西汉元帝初元二年)春二月戊午,地震陇西,毁落太上皇庙壁。地再震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二月戊午,陇西郡清水、甘谷地大震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前18年(西汉成帝鸿嘉三年)五月乙亥,天水冀南山地震,石鼓鸣,声隆隆如雷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公元93年(东汉和帝永元五年)二月癸巳,天水、陇西大地震。山崩地裂,河决泉涌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
二月,地震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97年(东汉和帝永元九年)三月,地震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十二月,(武山)地震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19年(东汉安帝元初六年),春二月乙巳,京师及郡国四十二地震,或坼裂,水泉涌出。壬子,诏三府选掾属高第,能惠利牧养者各五人,光禄勋与中郎将选孝廉郎宽博有谋、清白行高者五十人,出补令、长、丞、尉。(《后汉书•孝安帝纪》)
公元123年(东汉安帝延光二年),汉阳(今天水西北)地震。
(延光)二年,京都、郡国三十二地震。(《后汉书•五行志》)
(左)雄复上疏,谏曰:“先帝封野王君,汉阳地震”。(《后汉书•左雄传》)
公元128年(汉顺帝永建三年)正月丙子,京都汉阳地震。汉阳屋坏杀人,地坼水涌出。(《后汉书•五行志》)
京师地震,汉阳地陷裂。甲午诏:室伤复害者,赐年七岁以上钱人二千。一家被害,郡县为收殓。乙未诏:勿收汉阳今年田租口赋。夏四月癸卯,遣光禄大夫案行汉阳及河内、魏郡、陈留、东郡贷贫人。(《后汉书•顺帝纪》)
永建三年,京师、汉阳地皆震裂,水泉涌出。(《后汉书•左雄传》)
春三月丙子,汉阳地震陷裂,屋坏杀人,地坼涌水出。诏勿收汉阳今年田租口赋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正月丙子(2月23日),京都、汉阳地皆震,坏屋杀人,地坼水涌出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138年(东汉顺帝永和三年)春二月乙亥,京师及金城、陇西地震,二郡山岸崩,地陷。(《后汉书•孝顺孝冲孝质帝纪》)
春,二月乙亥,京师及金城、陇西地震,二郡山崩。(《资治通鉴卷五十二》)
永和三年春二月乙亥,陇西地震,山岸崩,地陷。先是,太史令张衡造候风地动仪。以精铜铸成,员径八尺,合盖隆起,形似酒尊,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。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关发机。外有八龙,各衔铜丸。下有蟾蜍,张口承之。其牙机巧制,皆隐在尊中,覆盖周密无际。如有地动,尊则振龙机发吐丸,而蟾蜍衔之。振声激扬。虽一龙发机,而七首不动,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。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,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。后数日驿至,果地震陇西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二月乙亥,陇西地震,山崩地陷。(清《伏羌县志》)
注:根据1965年《地震工程研究报告》,此次地震震中应在陇西、甘谷一带。
公元143年(东汉顺帝汉安二年)是岁,凉州地百八十震。(《后汉书•孝顺孝冲孝质帝纪》)
建康元年(公元144年)正月辛丑,诏曰:“陇西、汉阳、张掖、北地、武威、武都,自去年九月已来,地百八十震,山谷坼裂,坏败城寺,杀害民庶。夷狄叛逆,赋役重数,内外怨旷,惟咎叹息。其遣光禄大夫案行,宣暢恩泽,惠此下民,勿为烦扰。”(《后汉书•孝顺孝冲孝质帝纪》)
凉州所辖陇西、汉阳等6郡地震。自上年九月至是年春正月地百八十震,山谷坼裂,坏败城寺,伤害人物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144年(东汉顺帝建康元年)正月,凉州部郡六地震。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,凡百八十地震,山谷坼裂,坏败城寺,伤害人、物。(《后汉书•五行志》)
三国
公元240年(魏正始元年)冬十一月甲寅,秦州雷电,十二月辛已,秦州地震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公元242年(魏正始三年),秋八月庚申,秦州地震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公元285年(西晋武帝太康六年)冬十月,南安山崩,水出。(《晋书•武帝纪》)
冬十月,南安郡(辖今武山县)地震,新兴山崩,水涌出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319年(东晋元帝大兴二年)五月己丑,祁山地震,山崩,杀人。(《晋书•五行志》)
五月癸巳,天水郡始昌县地震,祁山崩裂,压伤民众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注:《顺治秦州志》将此次地震系于大兴三年夏五月乙丑,文曰“祁山地震,山崩杀人”。
公元366年(东晋废帝太和元年、前秦苻坚建元二年)秦、雍二州地震裂,水泉涌出,金像生毛,长安大风震电,屋坏杀人。(《太平御览•十六国春秋辑补》)
秦、雍二州地震裂,水泉涌出。震中秦州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秦州地震⒋25级,烈度6度。水泉涌出,坏屋杀人。(甘肃文化出版社《秦城区志》)、
公元397年(东晋安帝隆安元年)秦、雍等地地震156次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公元412年(东晋安帝义熙八年、后秦姚兴弘治十四年)
雍秦等州所在地震,前后一百五十六。(《太平御览》)
公元416年(晋安帝义熙十二年、后秦姚弘永和元年)天水冀县石鼓鸣,声闻数百里,野雉皆鸲。秦州地震者三十二,殷殷有声者八。山崩舍坏,咸以为不祥。(《晋书•载记第十九•姚弘》、《十六国春秋•后秦》、《十六国春秋补辑》、《太平御览》)
后秦秦州大地震,震中秦州,东经105°30′,北纬34°18ˊ。震级5级,烈度7度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秦州一带地震。清水、张家川等地地震30余次,殷殷有声者8次,崩山坏舍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秦州地震,5级,烈度6度,震32次,山崩舍坏。(甘肃文化出版社《秦城区志》)
注:后秦秦州治所上邽(今天水市)。领郡四:天水郡、略阳郡、陇东郡、广武郡,相当于今天水市、平凉市一带。
南北朝
公元429年(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)秦地震,野草皆自歹。(《资治通鉴•宋纪三》)
西秦地震,草木皆自歹。(乾隆二十九年《秦州直隶州新志》)
公元477年(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)闰月,秦州地震,殷殷有声。(《魏书•灵征志》)
注:①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,秦州州治上封(今甘肃天水市),辖三郡:天水郡治上封,略阳郡治陇城(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),汉阳郡治今甘肃礼县。其境相当于今甘肃省静宁、庄浪、清水、秦安、天水市、甘谷、礼县、西和县境。(上邽因避讳道武皇帝改上封)
②本年系闰十二月,宣统新志误为闰五月。
公元479年(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)闰五月,秦州地震,殷殷有声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公元481年(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)二月戊戌,秦州地震。(《魏书•灵征志上》)
春二月戊戌,秦州地震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公元482年(北魏孝文帝太和六年)五月癸未,秦州地震有声。八月甲午,秦州地又震,有声如雷。乙未又震。(《魏书•灵征志上》)
夏五月癸未,秦州地震,到八月复震,有声如雷。乙未又震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秦州地震,八月甲午,复震。有声如雷。乙未又震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公元483年(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)三月甲子,秦州地震有声。(《魏书•灵征志上》)
春三月甲子,秦州地震有声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公元486年(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)正月辛未,并州地震,殷殷有声。闰月丙午,秦州地震。二月甲子,京师地震。丙寅又震。丙午,秦州地震有声。(《魏书•灵征志上》)
闰正月丙午,秦州地震。二月丙午,秦州地震有声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注:查陈垣《二十史期间表》中二月无丙午干支。疑此次记载与同年正月间丙午地震为同一次。
公元500年(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)六月庚午,秦州地震。(《魏书•灵征志上》)
夏六月庚午,秦州地震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注:北魏宣武帝景明时秦州治上封(今天水)辖三郡:天水郡治上封,略阳郡治陇城(今秦安东北),陇西郡治陇西,其境相当于今甘肃省渭源、陇西、漳县、武山、定西、通渭、甘谷、天水市、秦安、静宁、庄浪、清水一带。
夏六月,秦州地震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注:景明四年十二月按公元纪年法应为次年元月。
公元506年(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)七月己丑,凉州地震,殷殷有声,城门崩。八月庚申,秦州地震。(《魏书•灵征志上》)
公元508年(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)春正月庚寅,秦州地震。(《魏书•灵征志上》)
春正月庚寅,秦州地震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冬十月壬申,秦州地震有声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公元518年(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)十二月乙巳秦州地震有声。(《魏书•灵征志上》)
公元521年(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)六月,秦州地震有声,东北引。(《魏书•灵征志上》)
夏六月,秦州地震有声。至五年,莫折念生反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十一月,戊子,立晋王广为皇太子。天下地震,太子请降章服,宫官不称臣。(《资治通鉴•隋纪三》)
注:秦陇,秦州、陇州。时秦州治上邽(今天水),陇州治襄武(今陇西),泛指今甘肃定西地区南部及天水地区一带。
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,……(本)治上邽……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徙治成纪之敬亲川。天宝元年,改为天水郡。依旧都督府,督天水、陇西、同谷三郡。其年,复还治上邽。(《旧唐书•地理志》)
又开元中,秦州地震,寻差官宣慰,兼降使祭山川,所损之家委量事安置奏闻。(《旧五代史•五行志》)
二月十八日,秦州地震。令右丞相萧嵩致祭山川。又令仓部员外郎韦伯阳往宣慰,存恤所损之家委,随事处置闻奏。(宋《唐会要》)
左补阙李祥上疏曰:“……又开元中秦州地震。寻差官宣慰兼降使致祭山川,所损之家,委量事制置奏闻。”(光绪二十一年刊本《五代会要》)
清水古秦亭旧地,在汧渭之间,……汉武帝时始名清水,……后因唐开元时地震,宝应初复遭吐番兵火,城圮庐毁。宋太平兴国二年,曹玮因南二里许,人家稠密处改筑今城。(乾隆《清水县志》)
二月二十八日,(3月19日)地大震。震中在白沙、山门之间。震级7级,地理座标为北纬34°42′,东经106°18′,是清水境内发生的一次震级最大、伤亡最惨重的地震。地坼而复合,庐舍殆尽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清水县志》)
注:据专家考证,麦积山石窟群中间部分,便是因为这次地震而塌毁。由此,整个窟群遂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。上七佛阁屋顶、廊柱也可能是这次地震破坏的。
五代
公元931年(后唐明宗长兴二年)十二月……秦州地震。(《旧五代史•明宗纪九》)
公元932年(后唐明宗长兴三年)八月,秦州地震。(《旧五代史•五行志》)此后又于同年九月乙巳(10月28日)发生地震。(《旧五代史•五行志》)
12月,秦州地震。(甘肃文化出版社《秦城区志》)
十二月庚午,秦州地大震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八月,秦州地震两次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986年(北宋太宗雍熙三年)九月丙戌,秦晋诸州昼夜12震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九月丙戌,秦、陇诸州昼夜地震12次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九月丙戌夜,地震12次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027年(宋仁宗天圣五年)三月戊申……秦州地震。(《宋史•本纪》
三月,秦州地震。《宋史•五行志》)
春三月戊辰,秦州地震。秋七月乙亥,秦州水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三月,陇城、天水地震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三月戊申,秦安东北、天水西南一带地震,张家川在其内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注:宋代秦州治成纪(今天水),辖四县:成纪、陇城(今秦安东北、庄浪西南)、清水、天水(今天水西南)。
公元1308年(元武宗至大元年)六月……丁酉,巩昌府陇西、宁远县地震,云南乌撒、乌蒙三日之中地大震者六。(《元史•本纪第二十二》)
六月丁酉,巩昌府通渭、陇西、宁远等县地震,夏秋之间复震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315年(元仁宗延祐二年)五月戊申朔,乙丑,秦州成纪县山移。是夜,疾风电雹,北山南移至夕河川,次日再移,平地突出土阜,高者二三丈,陷没民居。敕遣官核验赈恤。(《元史•本纪第二十五》
五月,戊申朔,……乙丑,秦州成纪县山移。是夜,疾风电雹,北山南移至夕河川,次日再移;平地突出士阜,高者二三丈,陷没民居。敕遣官核验赈恤。监察御史马祖常言:“山,不动之物,今之动者,由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,在官有当言不言之佞,故致然耳。”(《续资治通鉴•元纪十七》)
夏五月乙丑,秦州成纪县山移。是夜,疾风雷雨,北山南移至藉河川。次日再移。平地突出土阜,高者二三丈,陷没民居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二月,成纪(今天水)、秦安地震,声如雷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七月戊子,宁远山崩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321年(元英宗至治元年)八月壬寅……秦州成纪县山崩。(《元史•本纪第二十七》)
八月壬戌,秦州成纪县地震,山崩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八月,秦州成纪县地震,山崩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1333年(元顺帝元统元年)元统元年八月,巩昌、徽州山崩。九月庚申,秦州山崩……十一月丙申,巩昌成纪县地裂山崩……辛亥,秦州地裂山崩。(《元史•五行志》)
八月壬申,巩昌徽州山崩……(九月庚申),秦州山崩……丙申,巩昌成纪县地裂山崩,令有司赈被灾人民……辛亥,江西、湖广、江浙、河南复立榷茶运司。追谥札牙笃皇帝为圣明元孝皇帝,庙号文宗。时寝庙未建,于英宗室次权结彩殿,以奉安神主。封伯颜为秦王,锡金印。是日,秦州山崩地裂。(《元史•本纪第三十八》、《续资治通鉴•元纪二十五》)
元统元年秋,九月庚申,秦州山崩,冬十一月,成纪县地裂山崩。辛亥,秦州地裂山崩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十一月,成纪县地震,山崩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注:成纪为秦州治。
公元1335年(元顺帝元统三年)六月,秦州成纪地震,地裂山崩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1336年(元顺帝至元二年)五月壬申,秦州山崩。(《元史•五行志》)
五月……壬申,秦州山崩。(《元史•本纪第三十九》)
至元二年夏五月壬申,秦州山崩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公元1340年(元顺帝至元六年)六月……己亥,秦州成纪县山崩地坼。(《元史•本纪第四十》)
(至元)六年六月己亥,秦州成纪县山崩地裂。(《元史•五行志》
六年夏六月已亥,秦州成纪县山崩地裂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公元1345年(元顺帝至正五年)冀城地震,百余日方止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公元1352年(元顺帝至正十二年)三月……陇西地震百余日,城郭颓夷,陵谷迁变,定西、会州、静宁、庄浪尤甚。(《元史•本纪第四十二》)
十二年……闰三月丁丑,陕西地震,庄浪、定西、静宁、会州尤甚,移山湮谷,陷没庐舍,有不见其迹者。会州公廨墙圮,得弩五百余张,长丈余,短者九尺,人莫能开挽。(《元史•五行志》)
(至正)十二年春二月,陇西地震百余日。移山湮谷,陷没庐舍。(《顺治秦州志》)
至正十二年三月,秦州等处地震百余日。移山湮谷,陷没庐舍。(乾隆《伏羌县志》)
三月,巩昌、秦州等处地震百余日,移山湮谷,陷没庐舍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从三月开始,秦州等地地震百余日,震声如雷,山崩地陷,压伤人畜,毁民舍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4月18日,会州陇西地震,秦州各处地震百余日,移山湮谷,陷没庐舍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1353年(元顺帝至正十三年)三月,庄浪、定西、静宁、会州地震。(《元史•五行志》)
是月,会州、定西、静宁、庄浪等州地震。(《元史本纪第四十三》)
公元1371年(明太祖洪武四年)正月己丑,巩昌、临洮、庆阳地震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)
公元1407年(明永乐五年)二月戊午,西和地震。(《乾隆通志》、乾隆《西和县志》)
公元月1477年(明宪宗成化十三年)闰二月癸卯,临洮、巩昌地震,城有颓者。四月戊戌,甘肃地裂,又震,有声。榆林、凉州亦震。宁夏大震,声如雷。城垣崩坏者八十三处。甘州、巩昌、榆林、凉州及沂州、郯城、滕、费、峄等县,同日俱震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)
公元1483年(明宪宗成化十九年)二月甲戌(3月19日)陕西伏羌县地震。(《宪宗实录》)
注:明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合并陕西、甘肃两个行中书省为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,巩昌府及其所属州县(约相当于今甘肃天水、陇南及定西大部)均归陕西布政使司管辖。(《明史•地理志》、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五十二)
公元1485年(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)闰四月癸未,巩昌府、固原卫及兰、河、洮、岷四州,地俱震,有声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)
注:据《顺治秦州志》记载,此年“陇右大旱大饥”。
注:据《明史五行志》记载,此年“十二月辛卯,四川地震,连三日。二年五月庚申,成都地震,连三日,有声。”但震级不详,有可能波及陇南天水地区。
公元1490年(明孝宗弘治三年)六月戊申,岷州、宁远俱震有声,房屋摇动。同年六月二十七日丑正午刻,宁远自东南方起,地震连复两次,声似雷鸣,至西北方止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491年(明孝宗弘治四年)九月庚子(10月29日),陕西秦州、宁远、伏羌、礼县三县地震,声如雷,房屋震动。(《孝宗实录》)
九月庚子,秦州及宁远地震,有声如雷,房屋动摇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492年(明孝宗弘治五年)七月壬午(8月6日)陕西礼县地震有声。(《孝宗实录》、《国榷》)
公元1493年(明孝宗弘治六年)闰五月乙巳(6月25日)陕西礼县地震,有声如雷,动摇屋宇。(《孝宗实录》)
明弘治六年闰五月甲辰,陕西礼县地震有声。(《国榷》)
公元1496年(明孝宗弘治九年)十月乙酉(11月16日)陕西礼县地震,有声如雷。(《孝宗实录》)
明弘治九年十月乙酉,陕西礼县地震,有声如雷。(《国榷》)
公元1500年(明孝宗弘治十二年)十二月甲午(1月9日),陕西秦州地震(《孝宗实录》、《国榷》)
12月,秦州地震。(甘肃文化出版社《秦城区志》)
注:弘治十二年已未为公元1499年,但该年十二月是公元1500年元月。《秦城区志》将此次地震系于1500年12月,误。
公元1509年(明武宗正德四年)四月丙戌(5月13日)陕西固原州、秦州、岷州并地震,有声如雷。(《武宗实录》)同时,波及巩昌、固原、秦州、岷州、宁夏中卫。(《国榷》)
4月,秦州地震,有声如雷。次年2月又震。(甘肃文化出版社《秦城区志》)
公元1520年(明武宗正德十五年)二月乙丑(2月24日),陕西秦州地震,有声如雷。(《武宗实录》)
公元1523年(明世宗嘉靖二年)十月,徽县地震。(嘉靖《徽郡志》)
注:据《明史•五行志》记载:“嘉靖二年正月,南京、凤阳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地震。”没有说明地震的具体地点和严重程度。时巩昌府所属各州县均归陕西布政使司管辖,但我们没有在当地史料中查到相关记载。又,《明史•本纪十七》将此次地震系于嘉靖三年,原文是“三年春正月丙寅,朔。两畿、河南、山东、陕西同时地震。”
公元1526年(明世宗嘉靖五年)三月丁未(5月5日)陕西清水县、礼县地震。(《明世宗实录》)
三月丁未(5月5日),清水县、礼县地震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1540年(明世宗嘉靖十九年)四月庚午,洮州、甘肃俱震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)
公元1542年(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)九月甲戌,平阳、固原、宁夏、洮州同日地震,有声。十一月丁巳,巩昌、固原、西安、凤翔地震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)
冬十月十三日(11月19日)宁远县地震,移时再震,树木动摇,鸡警犬吠,人被塌伤者众。(明万历十五年《宁远县志》)
冬十一月十三日,陇右地震移时,山崖崩坠,尘飞蔽野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十一月,秦州属县地震,山崖崩坠,尘飞蔽野。(乾隆二十九年《直隶秦州新志》)
十一月,徽州地震,山崩。(民国十三年《徽县新志》)
冬十月十三日,宁远地震。震级⒌5级,裂度7度。移时再震,树木动摇,鸡惊犬吠,人被压伤者众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543年(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)十月壬申(10月28日)陕西秦安县地震有声。(《世宗实录》)
十月(1543年10月28日),秦安县地震有声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1544年(明嘉靖二十三年)秋八月,鸡山崩移,寒鸡川。水不流年余。陇水清旬日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八月,秦安地震有声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1545年(明嘉靖二十四年)三月丙子(4月18日),陕西秦州地震。(《世宗实录》)
秋八月,癸丑,秦安地震有声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(1545年9月28日)秦安地震有声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3月,秦州地震。(甘肃文化出版社《秦城区志》)
公元1546年(明嘉靖二十五年)夏,清水恭门山裂,深不下二百余丈……秋八月戊子,秦安县地震,癸巳又震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八月戊子,秦安地震,癸巳又震。(乾隆《秦州志》)
癸已(9月3日)清水县弓门镇山裂,深200余丈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1548年(明嘉靖二十七年)六月辛酉(7月22日),陕西秦安县地震,声如雷。(《明世宗实录》)
9月28日,秦安地震有声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1551年(明世宗嘉靖三十年)秦安地震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1552年(明嘉靖三十一年)四月甲子(5月5日),陕西秦州地震有声。(《明世实宗录》、《国榷》)
4月,秦州地震有声,此后两年又发生地震。(甘肃文化出版社《秦城区志》)
公元1554年(明嘉靖三十三年)四月壬午(5月13日)陕西秦州等处地震……丙戌(5月17日),陕西秦州、礼县地震。(《世宗实录》、《国榷》)
冬十二月十八日,陇右地震,有声如雷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宁远(今武山)鸡飞犬走,人被塌伤众。(明万历《宁远县志》)
清水坏民屋舍。(乾隆《清水县志》)
伏羌(今甘谷)地震声如雷。(清乾隆《伏羌县志》)
十二月,宁远、伏羌等处地震,坏民屋舍。……
秦安地震,坏民屋舍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十二月十二日(1月23日),陕西省华县发生8级地震,波及张家川,有声如雷。毁坏民房多处,为6度破坏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注:嘉靖三十四年应为公元1555年。但此次地震发生于旧历十二月,按公元计算,就是1556年元月。《天水市志》将此次地震系于嘉靖三十五年,误。
公元1556年(明嘉靖三十五年)九月庚申(10月7日)陕西秦州、秦安各地地震。(《明世宗实录》)
九月(10月7日),秦安地震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1557年(明嘉靖三十六年)三月十七日(4月15日)宁远又地震。(明万历十五年《宁远县志》)
三月十七日,宁远地震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558年(明嘉靖三十七年)正月庚申,陕西地震……五月丁卯,蒲州地连震三日,声如雷。六月甲申,又震。十月丙午,华州地震,声如雷。至壬子又震,戊午复大震,倾陷庐舍甚多。(《明史•五地志》)
陇西地震者十余次。(《顺治秦州志卷八•灾祥志》)
陇右地震十余次。(乾隆二十九年《直隶秦州志》)
陇州地震十余次。(道光《两当志》)
公元1562年(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)是岁,宁夏地震,圮边墙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)
秋八月,清水地震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1566年(明嘉靖四十五年)秋八月,清水地震。(乾隆六十年《清水县志》)
秋八月,清水地震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1568年(明隆庆二年)三月甲寅,陕西庆阳、西安、汉中、宁夏,山西蒲州、安邑,湖广郧阳及河南十五州县,同日地震。戊寅,京师地震。是日,山东登州、四川顺义等县同日震。乐亭地裂三丈余者二,黑沙水涌出。宁远城崩。四月癸未,怀庆、南阳、汝宁、宁夏同日地震。乙酉,凤翔、平凉、西安、庆阳地震,坏城伤人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
三月甲寅,陕西庆阳府、西安府及临潼一带地震,倒塌城池房屋,压伤人口。(明万历《续文献通考》)
宁远、陕西庆阳、宁夏等处地震,宁远城崩。(《宣统新通志》)
三月甲寅,宁远城崩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注:据《明史•五行志》,“宁远城崩”发生在“戊寅”日,而非“甲寅”。《武山县志》误。
公元1571年(明隆庆五年)十一月庚辰(12月23日)陕西泰宁县地震,有声如雷。(《穆宗实录》)
注:查《明史•地理志》,陕西无泰宁县。据《校勘记》:抱本、嘉本作秦安县,是也。
秦安地震,有声如雷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1583年(明万历十一年)四月庚申(5月29日),巩昌、秦州俱地震。(《神宗实录》、《国榷》)
4月,巩昌府秦州地震。(甘肃文化出版社《秦城区志》)
注:当年四月,按公元纪年应为5月。《秦城区志》误。
公元1604年(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)八月壬午(8月28日),巩昌诸处地一日震十余次。秦州地震,声如鸣鼓。(《神宗实录》、《国榷》)
闰九月庚辰,巩昌及醴泉地一日十余震,城郭民居并摧。白阳、吴泉界地裂三丈,溢出黑水,搏激丈余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)
8月,秦州地震,声如鸣鼓。(甘肃文化出版社《秦城区志》)
公元1607年(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)七月乙卯,松潘、茂州、汶川地震数日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)
公元1615年(明万历四十三年)二月癸未(3月5日),秦州又地震。(《神宗实录》)
六月二十五日,宁远地震,有声。洪广营倾倒,城裂二十余丈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是年六月二十五日,宁远地震,有声,洪广营倾倒,城裂二十余丈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618年(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)清水县地震四十余日。(乾隆二十九年《直隶秦州新志》)
清水地震40余日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清水张家川一带地震40余日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公元1621年(明天启元年)二月庚午(3月20日),临洮、岷州、秦州皆地震(《熹宗实录》)
公元1630年(明毅宗崇祯三年)宁远红嘴山崩,场垣俱毁。场禾上树,川庄一夕移于山上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631年(明毅宗崇祯四年)六月乙丑,临洮、巩昌地震,坏庐舍,损民畜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)
巩昌诸处地震,坏民舍牲畜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公元1634年(明毅宗崇祯七年)甘肃全省大地震,坏屋伤人无数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秦安县志》)
公元1636年(明崇祯九年)三月,宁远地震。(《乾隆通志》、康熙四十八年《宁远县志》)
四月,宁远地震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
公元1637年(明崇祯十年)宁远地震。(康熙《宁远县志》)
七月,宁远地震。(陕西人民出版社《武山县志》)
公元1641年(明崇祯十四年)五月戊子,甘肃地震。(《明史•五行志》)
秦州地震。震中秦州。东经105°30′,北纬34°30ˊ。震级5级,烈度6度。地裂水出。(方志出版社《天水市志》)
秦州、礼县同时地震,地裂水出,波及张家川。(甘肃人民出版社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》)
秦州、礼县地震,5级6度。(甘肃文化出版社《秦城区志》)